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育 >> 规章制度 >> 正文 规章制度
南京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作者:南财 点击数: 时间:2021-10-13

南财大校字〔2014〕42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回归大学之本,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更是立校之本。全校上下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落实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全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是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副院长是直接责任人。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学校每年召开1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3.增强全员服务教学意识。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的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任何单位、任何时候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干扰、冲击正常的本科教学工作,无条件维护本科教学秩序。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恪尽职守,努力工作。

4.加大本科教学工作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本科教学。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且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的增加逐年持续增长。加强经费管理及监控,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

5.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校院联动,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完善二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各学院建立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学运行机制,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凝聚力。

6.完善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教学动态,了解教学运行,倾听师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学校领导听课不少于4课时,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及各教学单位正职领导、分管教学的副职领导、主管学生工作的副职领导不少于6课时;各系(教研室)正副主任不少于8课时,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二、坚持内涵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7.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大财经”视域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导,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互补,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宽广的国际视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带有鲜明的财经特色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层次,努力培养一专多强的高素质人才。

8.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试行“财经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的学习平台;进一步打通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构建“大财经”视域下的共通课程平台;进一步深化通识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毕业升学率。

9.加强专业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业调整、预警和退出等自主调控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保持动态平衡。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整合学校资源,积极审慎地增设新专业,切实保证新建专业的办学条件。加大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案、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保证重点专业建设有所突破,实现示范共享。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专业科学定位,分类建设,集成融合,相互支撑,在提升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10.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调整课程结构,精炼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改进课程教学,完善学习评估的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逐年扩大总课程数。完善课程教学基本规范,构建课程建设实施标准,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办法和教材评价机制,保证高质量优秀教材进课堂。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课程评估机制,完善课程评估方案,持续开展课程评估。

11.推进教学信息化。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推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加大视频网络课程建设力度,每年着力建设15门左右视频网络课程。着力建设和重点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一批精品课程获得省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其中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以上。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完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全部课程的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等网上开放,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1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互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各实验室、研究基地等资源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13.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统筹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推动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专业内专业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1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构建认知性实践、课程或专项实践和毕业实践有机衔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努力实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进一步完善综合实验课程开设的系统整合,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加强实验选修课程的开设与管理,系统开发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软件与实验教材。

15.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调整实验室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三校区实验室体系建设,强调硬件统一,软件集成,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在学生科研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建设网络课堂,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国家、地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体系,逐步实现创新创业训练的全覆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项目的成绩稳中有升。依托我校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17.推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南京仙林大学城本科教学联盟,构建和完善联盟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联盟高校跨校、跨专业选课,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的长效机制。完善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机制,融入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同类型高校的交流互通,推进校际学生互访。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新模式,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与管理,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18.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机制。坚持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机制,各学院至少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1个以上供学生交流的项目。巩固、完善现有学生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发新的学生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将学生送到海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交流;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出国留学,形成长期和短期项目兼具、学位和非学位项目兼具、本科生和研究生项目兼具的多层次学生交流平台,争取到2020年各专业有5-10%的学生有海外学习、交流的经历,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应达到10%以上。建立和完善留学生教育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以留学生培养为依托,全面推动课程国际化;积极拓展留学生来源地,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层次。

19.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教育学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其它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20.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加强优良学风建设。重申学生基础文明规范,以课堂纪律、作息制度、上网行为、就餐秩序为重点,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惩戒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基本学业要求,严明学习纪律,严肃考风考纪,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整肃不端学习行为。深化学习方法改革,探索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学业辅导实践,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关注全体学生学业状况,开展困难学生资助帮扶活动,保持良好的学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以项目为抓手,以学生受益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关键,以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完善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校三级“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体系,围绕各级“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各类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

 

三、强化教书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23.打造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教师寓研于教,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倡导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2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优良教风、质量意识、敬业精神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精心育人。教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要关心、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严格教师岗位教学考核。所有教学系列岗位教师必须承担教学任务,服从学院(部)安排的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要求,每位教授每学年至少须为本科生开设完整的2学分以上的课程。确定各级职称教师科学合理的学年基本课时数,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聘用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

26.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探索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全校教学资源,构建研究、培训、咨询、评价、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服务平台,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学术意识。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进“海外访问学者”计划,加大教师赴国外一流高校访学和研修支持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四、完善质量监控,构建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27.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学习贯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人才评价的行业标准,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学校标准。建立教学运行的实时监控与教学事故及时追究相结合、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有机统一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日常监督、年度考核、定期评估等正向监控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反向监控有机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监督的长效机制。

28.改革考核评价方法。进一步深化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采取平时与期末、笔试与口试、考试与考查、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考核方法,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相统一,实施适应性、过程化、连续性考核。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和实效,把加强平时考核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风的重要手段。

29.坚持常规督导检查与专项督导检查并举。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坚持日常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督教与督学相结合,督导与评估相结合,重点开展对教和学过程、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试卷检查,教学竞赛,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专项检查,以利于发现共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30.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将学校发展规划中有关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校、院两级认真落实,通过部分可测量的指标,反映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现状,为学校整体控制、调整和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加强自我评估,全面搜集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按学院每年统计一次,并定期撰写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www.nufe.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制作、维护

中国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  咨询电话:025-86718375


南财外院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