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也称 “泉州南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在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7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音调研暑期实践队慕名来到了泉州南音艺苑,寻找南音传承人、南音乐团副团长曾家阳老师,并对其进行了采访。当曾老师得知同学们的来意时,热情接待了大家,并带同学们参观了南音的表演剧场,观摩了后台的排练情况。这也是实践队员第一次直观的观看南音表演。
“若不是申遗成功,你们可能也不会想到来调研它了”
曾家阳老师自十二岁起拜师学艺,如今从事南音演奏工作三十余年。在采访过程中,曾老师滔滔不绝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南音成功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南音传承与发展的态度。
据曾老师介绍,他本人直接参与了申遗的过程,当初的种种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申报成为非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包括撰写申报书,拍摄申报短片,提交有代表性的照片等等。当时要求申报组都住在酒店里,我们把照片堆得满床都是,用了好几天时间才精挑细选出了十张照片。而申报短片时长只有十分钟,要求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在那时我们白天带着摄制组去拍摄演奏场景,晚上到电视台剪辑,一个十分钟的短片也投入了我们许多精力。在申遗过程中的文案格式与字数更是要求严格,所以在整个申报阶段我们的工作都是非常紧张的。”
当队员问到申遗成功后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曾老师打趣地说,若不是成功的申遗,你们可能也不会想到来调研它了。“南音申遗成功之后,最明显的一点影响就是南音的相关乐器销量增加了,买的人多了,也就说明学习的人多了,其实当地的乐器店可以说是南音申遗成功后的直接受益者。”曾老师如是说。
申遗成功之后,南音更加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据实践队员了解,现在的泉州师范学院专门开设了南音专业,而南音乐团中的演奏者多数在学校兼课,教授乐理知识。曾老师本人也带出了几十位学生,其中研究生不在少数。同时在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也设立了南音研究院,供广大学子深入了解南音。据曾老师介绍,去年他曾带领乐团到北大、人大等北京的六所高校进行巡演,反响较好。有同学也在台下向他表示自己经常通过网络听南音的演奏。
当实践队员谈及泉州南音乐团当下的任务时,曾老师表示南音乐团是当地的一个专业的南音团体,不仅要表演,也担负着传承的责任,在大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在任课。平时也会同民间的南音乐团进行交流和指导。曾老师还提到,乐团现在一直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南音的记录保存工程,“因为南音的曲目非常多,有几千首,所以我们在几年前就开始做这个工程,尽可能多的把我们找到的曲目录制保存下来。我认为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乐谱是死的,但是以声音的形式记录下了它就活了。”
“真正懂南音的人还是喜欢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表现”
提到如何吸引年轻人传承及发扬南音文化,曾老师认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提升南音本身的可听性可看性才是关键。“其实在我小的时候,南音的可听性不强,民间演奏的南音艺术品质不够高,因而很多人会觉得南音不好听,这便很难吸引到年轻人了。所以当下,我们应该做的是致力于让我们的演出更加精湛,提升演唱演奏水平,让它成为一种可听可看的艺术,这样才能赋予南音吸引力。当然也有人提到过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或者与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嫁接来提升它的吸引力,我并不反对,作为一种手段是可以提倡的,但是真正懂南音的人还是喜欢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表现。”
当实践队员问到是否有意把南音推广至全国时,曾老师说:“南音有很强的地域性,因为表演本身是通过闽南语传达,其他地区的人也许根本听不懂。虽然我很希望可以扩大它的知名度,但它还是需要扎根于闽南地区。不过南音中有一些纯器乐演奏的部分,既然不需要演唱,也就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可以向外推广,音乐本身不分国界,我们现在对外推广的也主要是器乐部分。”
“商业化对南音来讲是比较难的”
当队员问到如何发掘南音的商业价值并使之得以有效传承时,曾老师指出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倒过来,先考虑传承,再考虑商业价值。因为现在很多的传统艺术都面临市场的问题,像南音这类的高雅艺术就更难吸引观众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才能够欣赏,受众面的确较小。“商业化对南音来讲是比较难的。我们团做的比较多的工作是录音录像,通过卖一些版权来创造经济效益。之前也曾通过演出的低票价来吸引群众。对于南音来讲,很多人更愿意以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参与进来,因而会与将其商业化有所冲突。对于民间的南音团体,由于表演不是那么正式,因而观众们喜欢在台下亲自弹唱来体会南音的魅力。然而,这种自由的形式恰恰是我们,作为一个专业团体所秉承的演出方式,所做不到的。”
在访问的最后,当实践队员提及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百鸟朝凤》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唢呐这种传统民乐时,曾家阳老师表示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南音并不是没有想过,新媒体的融合,可以把一个剧种介绍到世界各地。但是资金、编辑、好的导演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曾有人想要投资这个工程,但是由于缺乏脚本最后并没有实现。可见扩大知名度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队员手记:
在采访曾家阳老师的过程中,队员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曾老师对泉州南音的无限热情与自豪。的确,当实践队员们来到泉州,随机向当地市民发放南音调查问卷时,发现85%的当地百姓都知道南音文化并能信手捏来,随意哼唱几句。在与市民攀谈的过程中,他们还向实践队员推荐了当地每晚都有的免费欣赏南音的去处。可见,当地政府与泉州南音乐团所做的普及工作是很到位的,也足以看得出他们对泉州南音这块音乐活化石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在调研泉州南音的过程中,实践队员还专程前往泉州博物馆与闽台缘博物馆了解泉州南音的历史及相关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承载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实践队员们认为关注并了解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应该呼吁更多的群体关注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灿烂文化。(通讯员:崔若愚孙媛)
www.nufe.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制作、维护
中国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 咨询电话:025-86718375